“小巷法官”真情赢得“金牌调解”
——梧州市万秀区法院创建“无诉讼社区”延伸服务化解纠纷促和谐
来源:广西法制网 发布日期:2012-09-03 分享到:
把法官服务室设到社区,把调解室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到法官普法的身影。。。。。。今年以来,梧州市万秀区的群众惊喜地看见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今年以来,梧州市万秀区法院在创新社会管理,发挥能动司法,从“大调解”格局入手,注重在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结合创建“无诉社区”的工作,将人民法院的司法主导作用与基层社区的群众自治作用相结合,将依法表达诉求与矛盾自我修复相结合,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诉讼之前,形成“有纠纷无诉讼”的稳定新格局。万秀区人民法院构建预防化解涉诉矛盾纠纷一体化工作机制,践行通联法官“亲民、便民、利民”宗旨,时刻心系社区群众,倾力做好诉前调解,被辖区群众昵称为“小巷法官”。
“我们的基层法官进驻社区,走进大街小巷,就是以心换心的活儿,只要身子向基层一线沉,真心为群众服务,就能得到群众认可”,日前,自治区高级法院院长罗殿龙,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宣东深入该区调研时对万秀法院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法官服务前移,倾力打造无讼社区
“居家戒争讼,处世戒多言”。追求无诉,是中国古代民众的普遍心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贯理念。但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很多人把诉讼当成解决矛盾纠纷最有效、最彻底的办法,致使大量矛盾纠纷涌向法院。
河东区是梧州市的老城区,因公共利益、债务、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群众问题日益复杂,邻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医患纠纷等案件日益增加,成为社区服务中心和万秀区法院的一块“心病”。同时,随着案件的不断增多,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显,立案大厅经常出现排长队等待立案的现象。
记者在万秀区南中社区、民主社区和桂北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看到服务中心都设有一个服务窗口———“法官社区服务室”。法官前移与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一起,通过情、理、法三个层面,为群众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纠纷。
7月22日,桂北社区接到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债权人张丽(化名)于2011年5月将5万元现金借给债务人覃英(化名)。双方约定,覃英在今年6月底前还清对方债务。但从6月28日起,覃英一直不接对方的电话,并拒绝与对方见面。对此,张丽十分恼火,并多次到法官社区服务室寻求帮助。
经社区人民调解会多次调解,双方均未能达成和解。万秀法院立案庭庭长吴凤华了解到这起纠纷后,与社区人民调解员一起,亲自走进大街小巷“出诊”上门耐心地与张丽沟通,详细告知其法律诉讼期限等有关方面的规定,并想方设法召集双方到“法官社区服务室”进行面谈、调解。最后,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避免了矛盾纠纷进入法院司法程序。
万秀法院在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实践中开展“无诉讼社区”的创建,彰显了为人民司法的社会管理新理念,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目前,该法院由点到面,以南中社区为试点,已经向辖区的三个社区辐射推行,努力在整个辖区打造纠纷解决于社区的“和谐”、“无讼”环境。
“小巷法官”服务“零距离”
“各位居民,早上好,我们是万秀法院的小巷法官,今天为大家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难点。”
今年5月的一个周日,万秀法院6名“小巷法官”来到南中社区的居民活动室,开展与群众零距离互动法律服务活动。
当天,立案庭副庭长易维铭为大家讲述了一堂以“遗产继承法律热点问题”为主题的法制课。他结合目前辖区进行的“三冲”地质灾害整治,居民搬迁法律热点问题,着重讲述百姓最关心的涉及的财产问题,受到了群众热烈的好评。
法制讲座结束后,小巷法官专门安排了“法律答疑”环节,与居民围坐在一起,以聊天的形式解答他们的难题。
“小巷法官主张的是平易近人的理念。”法官易维铭介绍说,“我们希望以最为朴实的案例、最为通俗的语言、最为真切的感情,让大家熟悉法律、了解法律,履行法律人肩负正义、化解矛盾的神圣使命,带给社区百姓更真、更善、更和谐的感情。”
为了更好地贴近社区百姓,法官们向他们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还向辖区社区居民公布了二十四小时开机的手机号码、QQ号、微博地址,让居民感觉到“小巷法官”真正在他们身边。
“为更好满足社区居民的法律咨询需求,不使活动流于运动化和形式化,我们通过联合社区居委会,建立了社区小巷法官‘法律咨询爱心驿站’,社区居民可以就自己关心的法律问题在小巷法官爱心驿站,在固定的开放时间向‘坐堂’的小巷法官咨询法律问题,‘坐堂’法律咨询服务开通以来,已接受近百人次咨询,深受社区居民好评。”易维铭介绍道。
自创建“无诉讼社区”活动以来,万秀法院法官在辖区社区开展集中法律咨询活动5次,接受法律咨询近100人次,解答法律问题13个,定时接受咨询25次,接待社区群众30人次,解答法律问题近50个,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法律服务队”。
真情为民赢得“金牌调解”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人民调解会主要通过情和理两方面调解各种矛盾纠纷。“‘法官社区服务室’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区调解矛盾纠纷的力量。”万秀区桂北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惠青说。“法官社区服务室”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一个窗口,群众如有问题和难题都可以通过法官服务卡,寻求法官提供法律咨询或调解矛盾纠纷。
今年5月,家住桂林路的市民王坚林(化名)在安装厨房排气风扇时,方向直接对着邻居张丰(化名)的房间窗户,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协商未果后,双方寻求桂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由于双方态度强硬,在第一次调解中,双方不欢而散,并要求法院给予立案,公开宣判。
对此,法官深入纠纷现场进行调查,并召集双方当事人到桂北社区法官服务室,从情、理、法等层面,向当事人说理说法。最后,王坚林作出让步,改变厨房排气的方向。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避免了一起冲突。
南中社区与民主社区人口众多,如何实现无诉讼,万秀法院着实花了不少心思,专门在社区挑选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工作人员,征求他们意见后,将他们聘为人民调解员,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及培训,当社区里发生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简单的民事纠纷时,进社区法官会邀请他们共同参与调解。由于人民调解员本身在社区工作,对社区群众矛盾纠纷比较了解,调解起来更能抓住要点,情理法三管齐下,促使矛盾纠纷顺利解决。
8月16日下午,记者在桂北社区的“法官法律爱心驿站”亲自感受了小巷法官参与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当天,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惠青邀请法官吴凤华还有辖区派出所、司法局的干警一起成功调解了三起民间矛盾纠纷。下午6时许,看见半天时间法官调结了三起纠纷,当事人谢某从前妻那里要回公租房的指标后,就可以去办理购买廉价房手续了,他树起大拇指心存感激地对法官吴凤华说:没有你们的真情调解,我以后会漂泊不定,居无定所,感谢你这位“小巷法官”,你真是金牌调解员!
截至目前,通过‘法官社区服务室’这个平台,万秀法院的小巷法官共为群众化解各类涉诉矛盾纠纷50多起,案件调撤率提高到78.2%。

记者亲历感受“小巷法官”调解矛盾纠纷
(李继远 李懿桃 何青夏)